近日,2025年度冶金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发布,太阳集团tyc3345524项成果获奖。其中,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冶金科学技术奖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共同发起并设立,旨在推动冶金工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工作,是中国冶金行业最高科学技术奖。该奖每年组织评审、奖励一次,分为“地质、矿山及资源”“炼铁”“炼钢”“轧钢及制品”“材料”“冶金装备、建设及自动化”“管理及环境工程”“一线工人科技成果”共8个评审组。2025年度冶金科学技术奖共评出获奖项目141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8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72项。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2025年度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清单
项目简介
朱苗勇教授主持完成的“超厚规格直弧型板坯连铸机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高性能特厚板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高端装备。项目立足国家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创新提出直弧型连铸连续生产超厚板坯的新思路,通过“理论研究—工艺开发—装备研制”自主创新,阐明了超厚板坯连铸裂纹演变机制、偏析加剧机理,提出了装备设计新思想与工艺控制准则,研发形成了低裂纹风险、高均质凝固的超厚板坯连铸关键工艺技术,突破了直弧型超厚板坯连铸机工程化成套核心技术瓶颈,在兴澄特钢建成国际首台套450mm×2600mm直弧型超厚板坯连铸生产线,并在湘钢、南钢等企业推广应用,产线全球市场占比83.3%。替代模铸实现了全品类高端特厚板产品的高效绿色生产,产品市场占比超70%,用于白鹤滩水电站、N966风电安装船、海基二号等百余项国内外重大工程与高端装备,开辟了高性能特厚板高效高质生产新流程。
姜周华教授主持完成的“绿色智能电弧炉炼钢短流程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项目聚焦传统电弧炉炼钢短流程效率低、能耗高、污染重、智能化水平低等难题,通过电弧炉炼钢短流程多场耦合下多相反应与传输机理、电弧炉-精炼-连铸-直轧全流程智能化控制模型等基础研究,突破了水平连续加料废钢高效预热、二噁英“三段法”超低排放、全废钢低成本绿色低碳电弧炉快速熔炼以及全废钢连续加料电弧炉-精炼-连铸-直轧全流程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并结合全流程装备自主研发和技术集成,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条低成本绿色智能电弧炉炼钢短流程示范线,打破了国外对百吨级大型电弧炉关键装备与技术的长期垄断,实现了电弧炉炼钢短流程绿色、低碳、高效、低成本智能化制备。项目成果的成功示范与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钢铁工业向绿色、智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转型,有力支撑了国家“双碳”战略。
唐珏副教授主持完成的“高炉大数据智能降碳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传统炼铁降碳手段成本高、收益递减的背景下,项目以高炉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以智能为引擎,探索出一条“数字孪生驱动—混合智能支撑—多工序协同”的炼铁智能降碳新路径,突破传统降碳路径投入高、收益低的瓶颈,实现炼铁全流程的状态精准感知、智能协同控制与多目标最优调度。依托数字孪生与信息物理系统,打通“原料-烧结-球团-高炉-能源”链条,解决传统工序分割与信息孤岛问题,支撑全流程能效协同优化;研发面向铁前复杂原料与装备的智能感知与调控技术,提升原料配置精准性与装备运行稳定性,夯实高炉顺行与稳定降碳基础;打造融合数据驱动、机理模型与专家知识的高炉智能冶炼系统,推动高炉运行从经验控制迈向智能决策。项目成果已在国内十余条生产线落地,具备强示范性与行业引领价值,为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实践范例。